摘要
传统剧目《斩经堂》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许多剧种频繁演出。遵母命而杀妻者吴汉,在历史上刘秀夺取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既不是官宦后代,也没有过杀妻的行为。这一故事是明末之前就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的“王莽赶刘秀”故事中的一节,现存最早的文献是江淮傩歌“神书”《土地忏》。戏曲《斩经堂》并不是由某一个剧种初创,据现有资料推断,徽剧的《吴汉三杀》传至淮剧、京剧、绍剧等,秦腔《吴汉杀妻》则传至梆子腔系统及受梆子声腔影响的诸剧种。由于都采用了民间传说的素材,内容大同小异。然不论是哪一个剧种搬演,它的剧旨都是颂扬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唯有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时期,起过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如何传承《斩经堂》,建议考虑下列思路:一是将剧旨定位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上,要将吴汉妻、吴汉与吴母都写成历史性的悲剧人物;二是在情节上做一些补充,以紧针密线,让人物的心理与行动符合生活的逻辑,使故事与人物形象具有生活与艺术的真实性;三是增加“三杀”的分量,加大吴汉与吴母之间、吴汉与妻子之间、吴汉自己内心的冲突力度;四是要写出刘秀为了自己取得政权而不顾惜他人性命的冷血性格。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