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作—灌溉"系统,是当地七种世居民族与自然共生演替的集体生态智慧结晶。在1300余年间围绕稻作和灌溉两大主题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当地民族经历了早期创建出敬畏和顺应自然的人地共生、自然和合的生计知识,到逐步形成通过集体配置提升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不断构建并完善着适应生态变迁、适宜各民族生存发展需求、均衡可持续梯田农耕知识体系的过程。目前,"遗产"名录和生态文化符号不仅赋值强化了梯田农耕民族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文化自信",而且正在唤醒他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文化自觉"。传统梯田稻作农耕知识系统在新时代的重构,为当地民族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叙事主旋律,发挥区域性生态担当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
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