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掠、焚毁西郊“御园”,圆明园沦为“废园”之后,如何利用这片荒废之地便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国人的心事所系。1933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为改良发展农业,训令将圆明园遗址划拨清华大学筹办农学院,以谋振兴农业,结果引起园中佃户的激烈反对。几经波折,于1934年6月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但由于日本侵华,北平高校纷纷南迁,名义上接收的清华大学并未真正经营圆明园。更重要的是,此时国人关于圆明园遗址价值的重构,不仅左右了争论中各方的立场和观点,而且成为后来塑造圆明园归宿的唯一关键性因素。
-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