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今汉语中有一种原因表达方式极具特殊性,就其句法结构分析,可以概括为“P+X+故”表因结构。其中P代表原因介词,X代表某种具体原因“,故”则是处于结构末尾的“原因”义名词,且具有羡余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历时溯源的角度,指出该表因结构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代,并运用语法化相关理论,揭示该表因结构的形成机制为:先秦汉语中原因介词P因高度语法化而造成语义磨损,使得由“P+X”构成的表因结构对于表达原因语义不够精确,故而出现“故”与之相结合,以起到强化作用。该结构进一步演变,还衍生出“X+故”这种表因结构。文章的相关探讨带来这样一点启示,即现代汉语中某些特殊语言现象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唯有将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相结合,方能对其特殊性作出更为合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