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笔者考察了许多《兰亭集序》常态课堂教学,发现教师一般都从“乐—痛—悲”的情感线索入手讲解,学习结束后,学生也只得到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人生无常、生命苦短。至于文本是如何表达人生无常和苦短的,仍然是一头雾水。如何避免这种空泛的教学,找寻到恰切的学习“支点”,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干货”?笔者通过多次的文本细读,发现《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很多别有意味的语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