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CTA研究

作者:葛秀云; 吴任国; 唐秉航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3): 117-118.
DOI:10.3969/j.issn.1004-7484.2017.13.147

摘要

目的:利用颈部CTA观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这次研究调查了156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使用CTA评估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损伤,即出现斑块和狭窄≧50%.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损伤与6个潜在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放疗剂量、放射治疗后时间、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之间的联系,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颈动脉斑块及狭窄≧50%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43.7%)和颈内动脉(29.5%),狭窄≧50%多出现在颈内动脉(43.8%)和颈总动脉(25%).年龄(P<0.001)、放射治疗后时间(P<0.001)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出现的危险因素.年龄和放射治疗后时间预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出现的最佳临界诊断点分别为53.5岁(P<0.001,AUC0.725,敏感性77.4%,特异性63.1%)和3.25年(P<0.001,AUC0.743,敏感性64.2%,特异性67%).放射治疗后时间(P<0.001)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50%的危险因素.放射治疗后时间4.75年(P<0.001,AUC0.809,敏感性75.1%,特异性79.3%)是预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50%的临界诊断点.结论:CTA可用于准确显示、评估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损伤情况,同时可评估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复查患者的预后情况,可作为随访的有效手段.年龄和放射治疗后时间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年龄>53.5岁和放射治疗后时间≧3.5年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更可能出现颈动脉损伤,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应给与重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