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日牢固的"屈原爱国"观念既非自古已然,亦非迟至抗战时期才形成,事实上要复杂得多。清季,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的民族主义阐释与构成其合作、竞争方的自由主义阐释开始形成,前者促生了最初的"屈原爱国"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经过两种新阐释共同从学理上对"忠君"的系统解构,以及民族主义阐释对"爱国"的建构,"屈原爱国"观念真正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知识界中自由主义阐释甚或一度超过民族主义阐释。九一八事变后,一些自由主义阐释者改变态度,不同程度地转向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阐释终在全面抗战时期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从之前作为少数精英的新创思想走进了生活世界,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该观念自产生三四十年后便迅速发展为主导观念,正是一个从个人阐释发展为公共阐释的过程,表现出复合性发展等鲜明特征。前后的"屈原爱国"观念虽能作如此统称,却并非"不变的常数",后期便在对外指向的"爱国家爱民族"之外,增添了对内指向的爱人民、反独裁的新内涵。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