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泥石流是藏东南最典型的水土流失类型,也是一种频发的地质灾害。通过对扎木弄沟泥石流发生前和发生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进行试验对比,探讨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危险性,以期为区域泥石流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典型未发生泥石流和泥石流后的样地,采取0~20cm土壤,测定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基本物理指标、颗粒组成及有机质,用EPIC模型计算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与泥石流发生前对比,泥石流发生后的土壤>0.25mm非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相比分别降低4.14%和31.57%,结构破坏率相比增加38.16%,有机质含量由253.27g·kg-1降至34.29g·kg-1;泥石流使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含水率降低,土壤可蚀性K值呈减小趋势;土壤可蚀性K值与黏粒、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均呈正相关,与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孔隙度呈正相关。泥石流的发生使土壤粗骨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不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植被的恢复,进而造成土壤侵蚀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增强。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