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上干柴沟组(N1)烃源岩作为新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层位,由于沉积中心从英雄岭地区转移到小梁山地区,其地球化学特征在区域内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柴西地区E32—N1烃源岩在沉积中心迁移过程中有机质生源及沉积环境的变化,进而探究烃源岩形成机制,开展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E32—N1烃源岩有机质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受隆升影响,沉积时期更早的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成熟度反而低于小梁山N1烃源岩。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沉积期处于炎热干燥环境,有利于形成水体分层,小梁山N1烃源岩沉积时期湖盆水域开阔,水体加深、盐度降低。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较于小梁山地区N1烃源岩更高,并且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1型为主,有机质生源主要以葡萄藻、沟鞭藻、盘星藻等浮游藻以及硫细菌等原核生物为主,而小梁山地区N1烃源岩有机质中水生菌藻类生源转变为褶皱藻、皱球藻等淡水绿藻门且有更多的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供应,有机质以II1—II2型为主。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沉积期水体盐度极高,底水环境极度缺氧,相较于小梁山地区N1烃源岩的半咸水、弱还原条件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据此,建立了2套烃源岩差异形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