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穿戴技术的临床监护新模式探索研究

作者:王钊; 梁洪; 王佳晨; 藏雅宁; 徐浩然; 兰珂; 贺茂庆; 颜伟; 曹德森; 晏沐阳*; 张政波*
来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21, 38(04): 753-763.

摘要

可穿戴作为一种低负荷生理监测技术,可为慢病的监测、评估和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是未来监护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但作为一种新型监护技术,其临床应用模式和价值尚需深入探索。本研究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病房(非重症监护病房)搭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病区中央监护系统,分析了穿戴式生理监护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点,将其与诊疗流程相结合并应用于临床监护。系统能够有效采集心电、呼吸、血氧、脉搏、体位/体动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护、预测预警和病情评估等功能。自2018年3月—2020年1月共进行了1 268人次(657例患者)的连续穿戴式生理监护,通过信号质量算法和人工判读对信号进行筛查,1 198人次(632例)数据可用于分析,占总数的94.48%(96.19%)。通过连续生理数据分析和人工校正,632例患者中检测出睡眠呼吸事件、夜间低血氧症、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各类患者232(36.65%)、58(9.16%)、30(4.74%)、42(6.64%)例,而在病案中,这些异常事件记录的人数分别为4(0.63%)、0(0.00%)、24(3.80%)、15(2.37%)例,从睡眠呼吸事件结果统计分析中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慢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呼吸事件,且男性发生率(62.93%)高于女性(37.07%)。研究表明,穿戴式生理监测技术能够为住院患者提供一种新型监护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的连续生理监测与分析能够捕捉到更多异常事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丰富的决策支持信息,并且这种新型监护模式能够有效融入现有医疗流程。后续可进一步探索新型监护模式在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丰富可穿戴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点,为慢病的监测、评估和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工具和手段。

  • 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