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衰减校正后的SPECT显像测量梗死灶大小:使用心脏模型的研究结果

作者:唐军; Alexander Stephan Kroiss; Stephan Gerhard Nekolla; Georg Dobrozemsky; Thomas Grubinger; Barry Lynn Shulkin; Markus Schwaiger
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8, 38(06): 456.

摘要

目的心肌灌注SPECT显像是一种普遍应用、方法成熟、临床作用明确的核医学显像方法,其有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疗。但心肌内发射出的光子的衰减影响了对梗死灶大小的定量测定,而CT衰减校正(AC)或可解决该问题。该研究目的是利用心脏模型定量分析测量梗死灶大小的多个参数,从而评价CTAC的作用。方法胸部模型由左心室(LV)、前壁和下壁内的多个可充液缺口、肺、脊柱和肝组成,这些缺口模拟6个梗塞灶(大小相当于LV的5%~20%)。LV室壁内充填100~120 kBq/ml的99Tcm液,肝内充填10~12 kBq/ml的99Tcm液。缺口内充填99Tcm液的比活度相当于LV的50%,分别模拟透壁性和非透壁性梗死灶。按下列2种模式对模型行SPECT显像:一是采集32帧,30 s/帧,共采集180°;二是采集64帧,15 s/帧,共采集360°。采集数据行迭代重建,并经散射校正和分辨率恢复。形成极坐标靶心图后采用可变阈值测量梗死灶大小(40%~60%,每次变化5%)。与缺口的真实值相比,相关性最好且均差最小的阈值为最佳阈值。结果 AC数据表明,采用最佳阈值50%时可准确测量透壁性梗死灶大小[无衰减校正(NAC)时为40%],而对于非透壁性梗死灶的测量,AC时55%的阈值为最佳(NAC时为45%)。使用AC时由于梗死灶位置不同(前壁和下壁),导致大小的不同可下降50%,表明使用AC有益于准确测量梗死灶大小。不同采集模式的最佳阈值未见差别。结论心脏模型SPECT/CT显像表明,在CT衰减校正的帮助下,定量测量梗死灶大小的准确性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