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颈椎间盘手术对邻近下位椎间孔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斌; 张志刚; 李康华; 刘德群; 陈立科; 李雄; 吴强; 李春江; 张文龙; 焦成
来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10): 1074-1079.

摘要

目的探讨C5、6人工椎间盘置换、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对邻近下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11具,标本节段包括C3~T1椎体及其椎间盘。11具标本按测试先后顺序分成C5、6完整组、髓核摘除组、置换组及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在0.75、1.50 Nm载荷下测量前屈和后伸状态邻近下位椎间孔高度、宽度的改变,并比较加载前后组内及组间的变化范围(range of variety,ROV)。结果各组颈椎标本在0.75 Nm和1.50 Nm前屈下,C6、7的椎间孔高度、宽度明显增加,在后伸下显著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在0.75、1.50 Nm两级载荷下,组内比较位移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种负载下,完整组、髓核摘除组与置换组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组间两两比较邻近下位椎间孔高度和宽度RO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载荷的同组和同状态下,高度和宽度RO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初步证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要求;颈椎间孔屈曲时增大,后伸时减小;椎间融合可能是引起颈椎退变和/或退变加速的原因之一,亦可能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孔外臂丛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