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亚致死效应,利用生命表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后父代(F0)及其F1和F2子代棉蚜的生物学参数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对成蚜的LC10和LC30分别为0.48μg/m L和1.53μg/m L。LC10和LC30氟啶虫胺腈处理后F0代棉蚜成蚜寿命分别为12.62 d和13.19 d,显著高于对照(10.03 d),LC10处理后F0代产蚜量为27.84头,显著高于对照(23.13头),而LC30处理后F0代产蚜量为21.18头,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LC10和LC30处理后F1代的若蚜发育历期和总寿命显著延长,产蚜前期显著缩短;LC10处理后F1代的成蚜寿命显著延长,而LC30处理后F1代总产蚜前期和产蚜天数显著缩短;LC10和LC30处理后F1代的平均世代周期显著延长。与对照相比,LC10处理后F2代的产蚜天数(10.46 d)、内禀增长率(0.439)、周限增长率(1.551)、净增殖率(52.77)和总繁殖率(60.79)均显著升高,LC30处理后F2代各项参数无显著变化。LC10处理后F0代成蚜体内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在LC30处理后F1代成蚜体内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 R)基因和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JHEH)基因显著下调表达,F2代成蚜体内JHEH基因显著下调表达。总之,氟啶虫胺腈对棉蚜存在明显的刺激性亚致死效应及跨代效应,且与棉蚜生长发育、繁殖相关基因的变化可能与亚致死效应密切相关。
-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