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审美主体的研究是中华美学的重要内容。中华美学特别是儒家美学认为,审美主体决定着审美对象的创造,文品决定人品,文品与人品一致。这种观念得到了"文气说"的论证。这种观念有其合理性,但也遮蔽了文品与人品的区别,它源于审美个性对现实个性的超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回归自然天性的真人。在传统社会后期,儒道美学思想合流,审美个性与现实个性分离,涌现了"真情"说(徐渭)、"童心"说(李贽)、"至情"说(王夫之)、"性灵"说(袁宏道、袁枚)等。中华美学重视审美主体的修养,提出了"养气说"。同时,中华美学也从主体角度探索了审美的动因,认为审美源于人的"天性",起于"发愤",生于"感物"。与西方美学的"天才论"不同,中华美学更重视后天的修养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这与中华美学不是主体论而是主体间性论,认为天人合一才是灵感的根源。
-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