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绝)为?(继)"是见于《说文解字》的一个著名论断。文章采用出土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反■(绝)为?(继)"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一)"反■(绝)为?(继)"不符合古文字构形正反无别的通例,不符合先秦文字的用字习惯。(二)"■""?"正反无别,而"绝""缵"古音相通,"反■(绝)为?(缵)"符合先秦文字的古音和用字习惯。(三)所谓"反■(绝)为?(继)"是把"反■(绝)为?(缵)"之"?(缵)"同义换读为"?(继)"造成的结果,换读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际。(四)经过汉代人转抄的先秦文本存在"?(缵)""?(继)"相乱的情况,应当根据相关资料予以校正。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