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博物馆腊叶标本的数据分析

作者:连艳; 袁昌唯; 范雯嘉; 刘晓芬; 卢先明; 兰志琼; 蒋桂华*
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5(01): 106-112.
DOI:10.13593/j.cnki.51-1501/r.2022.01.106

摘要

目的:科学地管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博物馆内的腊叶标本;合理地安排腊叶标本的交换、采集及构建植物腊叶标本数字化资源库等。方法:采用适当的植物分类系统对腊叶标本进行分类贮藏,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数字化标本后对标本的种类、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鉴定人等字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馆中已信息化的腊叶标本共52 169份,分别隶属于250科1 404属4 375种(包含了亚种、变种和变型),共包含7个类群,藻类植物占0.08%、菌类植物占0.06%、地衣类植物占0.16%、苔藓类植物占2.94%、蕨类植物占1.00%、裸子植物占0.05%、被子植物占95.71%。其中药用植物共43 616份。标本分别采自中国、日本、阿尔巴尼亚、缅甸和中非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采集地分布在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四川省的标本量最多,共47 288份(暗紫贝母最多)。采集时间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达15 611份(5~7月的标本采集量最多)。采集量最多的人(队)是刘代明和四川药源普查大队,鉴定最多的人是卢先明,单独鉴定30 502份占总量58.4%。模式标本共224份,隶属于8科9属25种(包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卷叶黄精最多。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了馆内腊叶标本的详细情况,可更好的系统化存列和管理标本,并为生物学、植物学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提供资源。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