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文献探析前庭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用药规律异同。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中药复方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Vestibular Peripheral Vertigo, VPV)及前庭中枢性眩晕(Vestibular Central Vertigo, VCV)的临床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及功效进行分析,运用Liquorice软件分析核心复方的配伍规律,获得组方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共纳入535篇文献,其中VPV组纳入文献243篇,VCV组纳入文献292篇。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排在前五位的高频药物,VPV组为白术、半夏、茯苓、泽泻、甘草,VCV组为川芎、天麻、半夏、葛根、白术;排在前五位的功效,VPV组为补气、化痰、利水渗湿、平肝息风、温阳;VCV组为活血祛瘀、补气、平肝息风、化痰、利水渗湿。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前3位药对组合,VPV:“白术-半夏”、“白术-茯苓”、“白术-泽泻”;VCV:“半夏-天麻”、“半夏-白术”、“葛根-川芎”。置信度最高的前3位药对组合,VPV:“陈皮-半夏”、“竹茹-半夏”、“桂枝-茯苓”;VCV:“赤芍-川芎”、“桃仁-川芎”、“陈皮-半夏”。治疗VPV、VCV的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分别获得4个、3个处方,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各获得1个核心处方。结论:眩晕为VPV、VCV的共同临床表现,气虚、风、痰、瘀为共同的核心病机,痰、风更为关键,息风、化痰、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但VPV侧重于水饮内盛,清阳不升,多配伍温阳化饮,升阳利水,和胃止呕的药物;VCV侧重于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多辅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益肝肾,滋阴息风的药物。
-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