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古典思想中,醉的观念不断变化,对醉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殷人好酒,滥饮频醉。周公作《酒诰》,限制饮酒,畏惧、害怕、警惕醉。先秦诸子中,孔子沿袭周公对醉的态度,韩非渲染醉而亡身、亡国,皆对醉充满警惕。庄子宣扬"醉者神全",乃周初思想之反动。汉武用儒术,以礼避酒乱,自觉远离醉。魏晋时期,名士以醉对抗名教,为醉赢得价值重估之机。陶渊明以醉勾画出与世俗功利智巧对立的新世界,醉成为中国人精神追求的新天地。大唐求醉者众,求醒者稀。他们以醉肯定、享受生命,也在醉中不断开辟新的精神境界。大宋君臣为寻乐而醉,舍弃了醉的外在性,将其领悟为人性之分内事。明时,饮酒成为人们日用之需,醉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之态。大儒们一反前辈惧怕醉的思想传统,尽力将醉纳入心学思想系统。文士们则在情境上下功夫,尽力装饰醉,追求醉之美。从畏惧醉、害怕醉、警惕醉,到欣赏醉、鼓励醉、放纵醉、美化醉,醉在中国思想中逐渐扎根,成为中国思想的内在品格。从内容到形式,醉的观念经过数千年建构,日渐丰盈,成为味道十足的精神场域,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梦想与希望。与醉的观念演变脉络相应,"醒"在中国思想中也逐渐主题化。由意识的清明状态,到超越之境的修行工夫,"醒"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并与"醉"一起构成了可供世人选择的、超越的价值理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