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集合不足型视疲劳的临床观察

作者:石晶琳; 宋正宇*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 33(12): 1124-1128.
DOI:10.13444/j.cnki.zgzyykzz.2023.12.005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集合不足(CI)型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6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就诊的CI型视疲劳的患者63例(126只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训练组,各31例(62只眼)。针刺组予针刺治疗,训练组予笔尖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当天,记录2组受试者视疲劳症状(CISS)评分、集合近点(NPC)、近距离正融像范围(PFV)、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结果 (1)CISS评分:治疗后,针刺组及训练组C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刺组=9.522,t训练组=4.911,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针刺组CISS评分低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0,P=0.000)。(2)NPC: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NP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刺组=9.327,t训练组=8.099,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针刺组NPC低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0,P=0.000)。(3)AC/A: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AC/A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刺组=10.389,t训练组=7.482,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针刺组AC/A高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P=0.024)。(4) PFV破裂点: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PFV破裂点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刺组=11.200,t训练组=11.536,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FV恢复点: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PFV恢复点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刺组=14.530,t训练组=12.207,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笔尖训练可以显著改善CI受试者的主观症状与视功能参数,针刺治疗对CI患者CISS、NPC、AC/A改善量均优于笔尖训练治疗方法。

  • 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