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川西坳陷东坡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下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尚缺乏相关认识,导致研究区储层单砂体内部含气性预测比较困难。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以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开展了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构型界面级次约束下,结合沉积微相单元发育的岩性和岩相及其组合类型,将研究区构型单元划分为边滩构型单元(H_(PB))、河道充填沉积构型单元(H_(CH))、决口扇构型单元(M_(CS))、天然堤构型单元(M_(CL))、废弃河道构型单元(M_(CA))和洪泛平原构型单元(M_(FM))。基于构型单元垂向叠置样式将构型单元组合划分为6类。基于上述构型单元组合垂向序列沉积特征,将构型单元组合进一步划分为均一型组合(Type #I)、均一+复合型组合(Type #II)、复合型组合(Type #III)3大类。其中发育Type #I的储层非均质性最弱。然后,明确了不同级次界面控制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其中5级构型界面控制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其受控于基准面上升和构造沉降;4级构型界面控制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其受控于地形坡度和侵蚀作用;3级构型界面控制了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其受控于水动力条件、河道弯度、河道迁移程度、沉积载荷、流量及成岩作用。最后建立了3~5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模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相似地质条件的气田中的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
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