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康德把主体提升到本源性高度,将形而上学奠基于人的纯粹理性,使有限的理性承担起形而上学的内在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重任。然而,康德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其原因有二:一是本体被客体化为不可知的物自体,造成主体对本体的追问成为无休止的过程;二是理性脱离现实生活,普遍知识的客观性和体系化无法诠释开放性的经验世界。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康德的"主体",引入时间性、历史性将"此在"落实在存在论意义上,强调人的存在性。"存在"是世界向"人"显现出来的本源。"此在"首先生活在"世界"中,"此在"在先领悟"存在"并超越存在物。万物向"此在"显现才有意义。这样,"此在"与"存在"建立起本源性关联方式。在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思维背景下,王阳明解释并阐明人类的存在。"心体"与"天道"既是一种本源性、本然性的关系,又是一种价值性的关系,并非西方哲学的关联方式。其原因在于,"心体即仁体"意味着"心体"开显的是价值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心外无物",心遍润万物,万物与我合,这个"合"是价值世界中的"合"。"工夫"使自我存在获得了一种伦理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海德格尔阐述了人类本真性、本然性的存在。王阳明更突出人的存在首先且必须是伦理存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