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神似”是中国最重要的翻译话语,先前对“神似”的探讨和研究存在模糊性和主观性。为了使该论题的探讨更为客观,本文拟将“神似”纳入认知框架之内,以认知语义学来阐述“神韵”的生成机制,对传统诗学提倡的“神韵”进行解读。认为“神韵”是通过语言的有效刺激,激活读者先前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大脑中产生影像,通过推理获取意义、韵味、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神似”的三个层次来分析“神似”的可能性,认为翻译中的“神似”与认知模式有关,如果两种文化的认知模式相同,翻译容易产生神似;如果不同,翻译要么产生相仿的神韵效果,要么会减损或灭失原作的神韵。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