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目前股骨头坏死血运的临床观察多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观察对比剂的进出情况评估股骨头营养血管的通畅与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然能直观观察到股骨头营养血管,但不能对灌注情况进行量化。另外,股骨头塌陷与否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围塌陷期股骨头内血运变化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股骨头坏死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分期微循环灌注的差异,总结股骨头坏死微循环灌注特征改变,观察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在评估股骨头微循环灌注情况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02-16/09-01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37例(69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35.35±12.19)岁(18-65岁)。采用动态对比增强核磁扫描患者双侧股骨头及股骨近端,扫描过程中静脉注射钆特酸葡胺,扫描完成后使用Geniq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股骨头微循环灌注参数。在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大转子处绘制感兴趣区域,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对其进行分类。使用配对t检验评估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及大转子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以及坏死不同分期股骨头灌注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评估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及大转子时间-强度曲线分型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对比不同区域的灌注参数,坏死区增强信号强度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斜率、容积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小于大转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容积速率常数无明显差异(P> 0.05);(2)修复反应区信号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斜率、容积转移常数、速率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值大于坏死区及大转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ARCOⅡ期坏死区信号峰值及最大斜率大于ARCOⅢ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曲线下面积、速率转移常数、容积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4)ARCOⅡ期修复反应区信号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斜率、容积转移常数、速率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值小于ARCOⅢ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5)提示股骨头坏死区微循环灌注速度、血流量及毛细血管渗透性显著降低,修复反应区微循环灌注速度、血流量及血管渗透性较正常区域显著提高,随着塌陷的发生,坏死区血流灌注速度及血流量进一步降低,修复反应区的灌注得到增强。
-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医院;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