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干预凝血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8-09期间我院就诊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TIC将其分为2组,研究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并发TIC)和对照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未并发TIC),分别为40例和108例。分别记录患者伤后24 h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创伤原因、损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时失血性休克、心搏骤停、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压积、血小板总数、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筛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评分、血小板总数和乳酸水平是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发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提示INR对TIC的预后有较好的辨别能力。结论:ISS评分、乳酸水平和创伤后血小板总数是T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NR对TIC的预后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识别高危因素,并及时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对提高急诊重症患者生存率,降低住院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