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地域差异和经济社会差异的影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为例,面临着经费不足、专业教师匮乏、教学平台层次不高等问题。为此,贵州大学以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与治理战略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对标一流本科专业,从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实践育人体系、专业教材体系等方面着手,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加强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增设课程和学时以及促进融合等,实现专业教育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专业情怀、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二是结合区域生态建设需求,以“强基础、宽知识、重应用”为宗旨,构建包括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个性发展类、创新创业与实践类、素质拓展类等6大类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学分比例;并针对每门课程分门别类制定了“三纲两书”。三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固有教学困境,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现场教学”及“研究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双一流”高校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等开展线上教学,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构建高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实习单位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获奖、社会服务贡献等均纳入课程总评成绩,并显著降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全方面考核,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通过分学年和分阶段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践等,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集“学校育人、社会育人与学生个性发展”为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五是严把教程准入关,从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专业知识体系、内容质量和先进性等方面制定了专业教材选用/建设的原则,构建由国家级统编教材、与兄弟院系专业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材和任课教师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自编的教材等组成的高质量专业教材体系。通过以上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极大促进了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了专业为满足国家及地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能力,也为建设一流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