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上游通商口岸重庆城的养济院为例,拟从收养的程序、人群范围、资金来源及具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窥探这一救济组织在清末的具体运转。区别于既有研究,侧重从社会治理的视角考察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企图借助各种救济组织实现强化社会秩序的目标,即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体现出政治化的明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