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0月28日,由《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编辑部主办,上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承办的“《日语学习与研究》作者交流会——暨上海地区日本学领域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高校的日本学领域专家及青年学者50余位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专题讲座环节,王升远教授以“学术论文写作的预设与展开”为题,分析了时代的三重挑战、学术写作的目标与对话意识、“追热点”与“守住温点,做成热点”、智库型写作与学术型写作等学术写作中常见的课题,从方法论层面对学术写作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随后的“时代问题与学术预流——巨变时代日本学研究的路径与可能”圆桌会议中,施建军教授、李磊教授、王升远教授、黄珺亮副教授、刘峰副教授就Chat GPT时代对人文学科的新要求、亚洲的整体性与日本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学术交流环节,10位青年学者宣读了论文,所涉及领域包括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学等。与会专家进行了真诚且富有启发意义的学术研讨与思维碰撞,并提出了真知灼见。叶琼老师就由「に「」で「」から」等空间附置词表达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日语空间附置词在编码因果关系时所关注的基本维度的系统性思考。凌蓉分析了国内慕课平台上的日本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就课程的评价尺度的科学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毛伟从日汉对照出发,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语义层面的差异,更要弄清中日语言主体如何认知存在事件,正是因为两种语言主体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模式和不同的概念结构,才产生了不同的语义结构,进而选择了不同的表达形式。张晓娜就翻译触发的中日语言接触及其对现代日语的影响进行了报告,认为目前新的一个学科方向是数字文化产品的语料库建设及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日语言特征研究。陈晨专注于揭示灾害叙事与女性叙事的互文关系,并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深度阐释了日本后“3.11”语境下女性文学超越生物性、族际性与地域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