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心衰合剂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心衰合剂中药物的活性成分并筛选出相对应的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PharmGKB及TTD数据库获取心力衰竭疾病靶点;通过R语言4.04软件获得候选治疗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点”网络,通过基因间功能关联关系数据库(STRING)对侯选治疗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再利用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得到核心治疗靶点;通过R语言4.04软件对候选治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Vina 1.1.2软件分析核心治疗靶点与其对应的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得到心衰合剂活性成分216个、潜在作用靶点284个,心力衰竭靶点11 215个,候选治疗靶点255个,并筛选得到7个关键成分,核心治疗靶点15个,GO功能富集分析条目2874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路175条。心衰合剂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成分为常春藤皂苷元、山奈酚、槲皮素等,核心治疗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蛋白p53(TP53)等,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酶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药物反应、对脂多糖抗氧化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膜筏、膜微结构域、膜区等是参与反应的主要细胞组分,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受体配体活动等。分子对接得到3组结合能最小的组合是转录因子p65(RELA)与黄芩素结构(最低结合能-9.4 kcal/mol)、FOS与黄芩素结构(最低结合能-9.6 kcal/mol)、FOS与汉防己甲素结构(最低结合能-9.7 kcal/mol),表明这些核心治疗靶点与其对应的药物活性成分之间可以形成稳定结构。结论 心衰合剂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参与调节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从而达成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