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穿支模式、流域模式、分水岭模式和混合模式。在发病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 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 侧支循环良好50例(56.2%), 侧支循环不良39例(43.8%)。梗死分布模式:穿支模式22例(24.7%), 流域模式26例(29.2%), 分水岭模式17例(19.1%), 混合模式24例(30.0%)。穿支模式组、流域模式组、分水岭模式组和混合模式组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分别为81.8%、65.4%、29.4%和41.7%, 穿支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 分水岭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发病后90 d时转归良好53例(59.6%), 转归不良36例(40.4%)。转归良好组基线高半胱氨酸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17.91±4.62)μmol/L对(20.35±4.67)μmol/L;t=2.436, P=0.017], 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73.6%对30.6%;χ2=16.124, 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74, 95%置信区间1.061~1.298;P=0.002), 而侧支循环良好为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95, 95%置信区间0.038~0.239;P<0.001)。结论穿支模式患者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 分水岭模式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 单位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