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指出,"到来中的哲学家"许诺了一种哲学的真理,不同于寻常的事实真理,哲学的真理是具有个体性的。尼采的论证借用了康德那里的"知性特征",但他把权力意志进行了普遍化,使之作为万物的"知性特征",以此提供一种并非源自事实的理解世界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尼采建议用"可显现性的层次"来取代"真"与"假"之间的本质对立。讨论哲学的真理是否有效,就要去讨论显现的特征,包括显现的层次以及显现之可能性,而这是自由精神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