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硒肥喷施时期对2种富硒土壤水稻产量、米质及硒吸收的影响

作者:石吕; 薛亚光; 石晓旭; 韩笑; 魏亚凤; 杨美英; 刘建*
来源: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 39(03): 44-53.
DOI:10.14069/j.cnki.32-1769/s.2022.03.00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在2种富硒土壤(沙壤土、草甸土)条件下,于水稻生长后期(始穗期、齐穗期、齐穗后1周、齐穗后2周,分别记为TI、TF、TF1、TF2)进行硒肥叶面喷施,探讨植株地上部硒含量与分配特点,并分析产量和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论是沙壤土或草甸土条件,硒肥喷施与水稻株高、穗长、枝梗数、盆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实率、实际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 <0.05),不同处理间强弱效应为TF1>TF2>TF>TI。草甸土水稻各器官位置硒含量普遍低于沙壤土。2种土壤类型条件下,植株硒含量均为穗>叶片>茎鞘,硒吸收敏感度均为叶片>茎鞘>穗;就穗部不同位置而言,硒含量为米糠>颖壳>精米>穗轴+枝梗,喷硒使得硒滞留在穗轴+枝梗中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精米、米糠和颖壳中硒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喷硒可同时促进茎鞘、叶片和穗部硒的富集,且随喷施时期的延长,穗部(不同位置)硒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TI处理更易导致营养器官中硒的积累。2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硒肥喷施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对稻米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胶稠度分别在TI和TF处理达最大值和最小值,直链淀粉含量因土壤类型而异,且趋势相反。不同时期硒肥喷施浓度为0或40 g/hm2时,大米硒日摄入量为156~224μg(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符合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50~250μg/d)。综合来看,TF1处理可协同产量、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TI处理有利于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TF处理促进营养品质的增加。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目标性状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喷硒时期。

  • 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