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控辍保学(控制辍学和失学)的目的在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亦是脱贫攻坚中贫困户退出、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其生活的地区在脱贫前常被称为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进程,初中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位置徘徊,因上学困难、家庭贫困、家长观念落后等原因引起的辍学、失学问题严重。"普九"期间,为了实现"普九"达标和巩固"普九"成果,贫困地区将县市、乡镇、村委三级组织和行政、教育两条线上的义务教育责任主体充分调动起来,综合运用劝学、目标考核、责任包干、干部下乡等技术手段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由于控辍保学的问题边缘限定,贫困地区一直无力解决辍学、失学背后的经济、社会、法律等难题,因而控辍保学进展缓慢,逐步陷入治理主体越来越多、治理技术越来越繁复细化、治理目标却很难实现的内卷化状态。在脱贫攻坚中,控辍保学被纳入脱贫攻坚系统工程,突破了"普九"时期的问题边缘限定,建构起脱贫攻坚框架下新的控辍保学全民动员工作网络,形成了扶贫控辍、法律控辍、管理控辍等新的控辍保学技术经验,初步解决了引起辍学、失学的大部分客观难题。因交通不便、家庭贫困、家长不支持、早婚、打工等外部原因引起的辍学现象基本得到控制,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在乡村振兴时期,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新脱贫地区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一要从防返贫视域统筹控辍保学问题,将控辍保学信息监测内容纳入防返贫监测系统,在防返贫系统中建立控辍保学预警机制,巩固控辍保学的脱贫攻坚成果。二要纠正义务教育目标偏差,促进义务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融合,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文化亲和力,从而消除义务教育中的文化区隔,降低学生主动辍学意愿,破解主动辍学难题。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