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构建由激活肝星状细胞(aHSC)和肝癌细胞组成的新型共培养肝癌研究模型, 探究其与传统模型的药效差异, 以建立能够反映临床真实药效的体内外肝癌研究模型。方法构建由激活肝星状细胞(aHSC)和肝癌细胞组成的新型共培养肝癌研究模型, 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移实验、药物滞留实验以及体内抑瘤实验比较新型共培养模型与传统单细胞模型在药效上的差异, 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耐药蛋白P-gp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 Masson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沉积情况, 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单细胞模型和共培养模型的细胞毒性均存在药物浓度依赖性, 随着姜黄素(CUR)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 但单细胞模型比共培养模型细胞存活率下降得更快。当CUR浓度为10 μg/ml时, 共培养模型的细胞存活率为62.3%, 迁移率为(28.05±3.68)%, 均高于单细胞模型[38.5%和(14.91±5.92)%, 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 共培养模型中P-gp和vimentin表达上调, 分别为单细胞模型的1.55倍和2.04倍;E-cadherin表达下调, 单细胞模型中E-cadherin表达水平是共培养模型的1.17倍。药物滞留实验显示, 共培养模型能促进药物外排, 减少药物滞留。体内抑瘤实验显示, m-HSC+H22共移植模型比H22单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肿瘤增长快, 肿瘤体积大。给予CUR治疗后, m-HSC+H22共移植模型和H22单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肿瘤增长均受到抑制。Masson染色显示, m-HSC+H22共移植模型小鼠的肿瘤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多于H22单细胞移植模型。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m-HSC+H22共移植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高于H22单细胞移植模型。结论 aHSC+肝癌细胞共培养模型增殖和转移能力强, 易耐药, 与肝癌的临床治疗表现相似, 是一种优于传统单细胞模型的新型肝癌治疗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