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父权"作为中国家庭伦理的重要因素,曾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饱受诟病。启蒙精英之所以反对"父权",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权"与"皇权"是一种文化同构关系,并试图通过反对封建家庭的"父权"专制,去实现反对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但启蒙精英却人为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因素:"父"之"权力"是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而"皇权"对于它的臣民而言则缺少这层关系;故有"血亲"关系的"父权"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血亲"关系的"皇权"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人为的"忽略",新文学创作直接将"父权"等同于"父亲",进而使"父"之形象,始终都徘徊在"权"与"亲"中间,成为了一个无法确定其身份的怪异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