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团圆之后》文本创改始末

作者:黄静枫
来源: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1, (03): 102-117.
DOI:10.13737/j.cnki.ta.2021.03.010

摘要

莆仙戏《团圆之后》历经"初稿本""选集本""文艺本""《剧本》版""电影本""修订本"六个版本才最终成型。该剧不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反映主人公对旧伦理的正面斗争,而是通过旧阵营的自我反叛暴露旧制度的内在悖论。对编剧而言,技术难题就是要让自我决裂的过程合乎逻辑。历次修改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合理转变而展开。无论是使矛盾关系保持一个适度的状态,还是在兼顾观众审美趣味的同时令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抑或是明确主人公变化的阶段,实际上都是为了呈现清晰、顺畅的毁灭过程。专区、省、全国三级会演机制无疑为《团圆之后》的创改提供了可能,而各界针对文本的批评则是诱发一系列修改的导火索。

  • 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