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传统古物收藏多注重金石文字的"考古"和鉴赏器物本身的"玩古"。清初,士林学风转向和乾嘉考据学兴起,对金石文字的极端重视导致有字古物范围由礼器、碑碣渐扩至古陶器、封泥、玺印乃至甲骨,但金石文字范围扩大也限制了从器物本身出发进行鉴赏研究的方向。与此同时,在新式观念如"美术"视角下,古物不再单纯是承载古文字的载体,其质地和造型也成为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美术"关系"国富",古物流失海外亦被认为有损"国体",因而以"国家"为主体来推进古物保存事业成为传统金石学者、朝廷官员和国粹派士人群体的共识,古物被视为建构近代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逻辑之下,1909年清廷颁布《保存古迹推广办法》,要求地方督抚在各省城创设博物馆,以保存金石书画、陶瓷碑版等各项古物,由此渐改晚清以来国人多视"博物馆(院)"为"新物云集"之地、"赛珍会之义也"的认识,从而开启了中国后世博物馆收藏"古物化"的肇端。
-
单位深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