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板内大娄山渐变型盆-山结构带多期构造特征及其对板内-板缘构造的响应

作者:邓宾; 刘树根; 覃作鹏; 李智武; 罗超; 李金玺; 李煜伟; 苟乔欣
来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06): 973-991.
DOI:10.16539/j.ddgzyckx.2015.06.001

摘要

板内多期构造变形与盆-山建造是板缘和/或板内构造动力学的综合体现,它们与隆升剥蚀和沉积建造等作用过程具有明显的响应与互馈。大娄山渐变型盆-山结构带地处中国扬子板块内部四川盆地南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走向NEE-NE,长250 km、宽80 km,缺少山前地形地貌陡变带,具渐变性山-盆地貌;浅部构造具挤压-坳陷结构,以隔槽式构造样式为主,构造变形缩短量约1220 km。基于水平缩短变形、多期节理构造和古应力反演等揭示大娄山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发生了四期具不同应力场特征的构造变形事件与盆-山建造过程:第一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近E-W向主应力场挤压变形事件;第二期晚白垩世(80 Ma)近S-N向主应力场挤压变形事件;第三期古近纪晚期(4020 Ma)NE-SW向主应力场挤压变形事件;第四期晚新生代(105 Ma以来)NW-SE向主应力场抬升剥蚀事件。大娄山渐变型盆-山结构带晚中生代-新生代的多期构造事件、中国南方大陆板缘主要板块事件、板内构造与隆升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它们之间的沉积建造、构造和岩浆热事件、低温热年代学等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特征,共同揭示出区域晚中生代-新生代由滨太平洋构造域向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渐转换的重要过程。

  •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