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余刚; 杨淑娟; 王启兴; 张素华; 廖强; 肖琳; 罗敏; 张建新; 龚煜汉; 王科; 王菊; 边仕超; 刘茜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12): 2259-2263.

摘要

目的了解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的HIV感染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方法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年共监测共9 536人,HIV的检出率分别为4.15%(74/1 784)、3.55%(69/1 941)、2.10%(41/1 949)、2.52%(47/1 862)和1.55%(31/2 000),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34)、彝族(OR=2.60)、有外出打工史(OR=1.75)、最近1年有不安全性行为(OR=1.72)、有吸毒史(OR=6.07)和拒答是否吸毒(OR=2.84)均能增加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小学文化(OR=0.61)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8)能降低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结论凉山州未婚青少年群体HIV感染形势严峻,彝族、男性、不安全性行为和吸毒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

  • 单位
    公共卫生学院; 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