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目的】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南部的水头山矿床,是镇康矿集区内新近勘查突破的又一典型的低温热液型Pb-Zn矿床,由于矿区内未出露岩浆岩,矿床成因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厘定该矿床成因类型。【研究方法】在详细划分该矿床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的基础上,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该矿床岩(矿)石和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分析,对赋矿围岩碳酸盐岩、大理岩及不同期次的方解石开展了C-O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研究,并与毗邻的芦子园超大型铅锌铁多金属矿床进行综合对比,探讨水头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特征,揭示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结果】该矿床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阶段Ⅰ(黄铁矿-黄铜矿-方解石阶段)、阶段Ⅱ(闪锌矿-方铅矿-方解石阶段)和阶段Ⅲ(黄铜矿-方解石阶段)。稀土元素及C-O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表明,水头山矿床各成矿阶段单矿物、矿石Y/Ho值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通过对该矿床单矿物、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保山地块内燕山期的柯街、志本山花岗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分析对比,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中的REE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热液,δ13CV-PDB-δ18OV-SMOW图解显示其成矿流体也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前期成矿热液运移中有沉积岩的混染,后期可能受低温蚀变作用与大气降水的影响。【结论】水头山矿床无论是成矿物质还是成矿流体来源均与矿区深部的岩浆热液密切相关,且与毗邻的芦子园超大型Pb-Zn-Fe多金属矿床具有同源性,是与深部中酸性岩浆热液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