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于赵树理,研究者常喜欢从政治与民间的维度展开评价,要么将其视为民间文化的代表,要么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的同谋。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原生态的民间。是"政治化的民间"而非其他形态的民间,才是赵树理的民间的本质。这种"政治化民间"的叙事伦理,虽也与民间休戚与共,却又将政治视为幽灵,让它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方式影响、统领、支配、掌控着民间的一切。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时代语境、受众心理、作家身份等因素有关。对于这种写作得失成败,应该给予一种"同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