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寂静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 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非寂静组(194例)及寂静组(53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 重点提炼寂静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结果寂静性嗜铬细胞瘤占嗜铬细胞瘤总数的21.5%(53/247), 影像学为主要发现途径。寂静性嗜铬细胞瘤53例患者中41例(77.4%)来源于肾上腺, 其中良性31例(75.6%), 肿瘤直径2.3~8.0 cm;恶性10例(24.4%), 肿瘤直径3.5~12.0 cm。12例(22.6%)来源于肾上腺外, 其中良性4例, 肿瘤直径2.0~5.5 cm;恶性8例, 肿瘤直径5.0~10.5 cm。随肿瘤增大, 恶性比例增加, 直径<3 cm的8例中1例恶性, 直径3~5 cm的12例中2例恶性, 直径≥5 cm的33例中15例恶性。非寂静组和寂静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良、恶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寂静组比较, 寂静组肿瘤更大, ≥5 cm的肿瘤比例更高(62.3%比45.9%, P=0.034);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更低(均P<0.05)。寂静性嗜铬细胞瘤53例中19例(35.8%)术前未获诊断, 肾上腺外占位误诊率更高(10/12), 39.6%(21/53)的患者出现术中血压波动。结论寂静性嗜铬细胞瘤不少见, 影像学是主要发现途径;肿瘤大、误诊常见, 尤其是肾上腺外占位。无论肾上腺或肾上腺外肿瘤, 尤其>3.0 cm的占位但血压正常, 应想到寂静性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 给予充分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及术中监测, 以减少误诊及术中血压波动。
-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