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西部多处在黄土地区,黄土遇水湿陷引发了大量建筑工程事故,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工程量剧增,因"山、散、洞"的要求,对湿陷性黄土的技术处理变得越发具有应用价值。文章以1966年颁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 20-66)为核心,通过与苏联规范的详细对比,结合具体工程例证,分析了该规范的编制过程及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技术要点。指出中国建筑规范从无到有,从苏联援助到自主编制,其历程反映了追求技术自立的组织程序、自主理念和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是中国第一部自主编制的建筑规范,对顺利推进三线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