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就我国电影的史学研究方向而言,一直以来,按编年体例来书写电影人物、作品和事件的思路和成果居多,然而电影本身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又与包括导演、演员、观众等在内的人的情感、心灵的世界以及艺术的表现方法等密切相连,故而将审美的视角作为一个相面来观照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变迁,也是完善电影史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实主义与"后存在主义"的"纠缠态",并由于媒介带来的全球文化交流的极大便利,多元价值观的兼容性空前提高,加之网络文化和所谓青年亚文化的强势崛起,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都大有在自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泛美学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势头。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人继承了我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并巧妙地利用多类型糅合的创作方法,不少电影也越来越贴近当下,越来越符合当下人的审美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属于当下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新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