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后“赋亡”说及其文化语境

作者:孙敏强; 吴雪美; 孙福轩*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63(04): 116-125.
DOI:10.15939/j.jujsse.2023.04.wx3

摘要

赋从未亡,然自唐以后“赋亡”之说层出不穷,以“唐无赋”说最为典型,成为群体言说的赋学命题。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现象,“赋亡”说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言说场域,折射出言说者的赋学思想以及不同时期文人对辞赋创作尊体与辨体问题的审视。“赋亡”说内涵丰富,可拆解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赋无用而“亡”;二是赋体变而“亡”。赋之用主要在于颂赞和“以言取人”,赋之变主要表现为赋体的嬗变或讽谕的消亡。其中,儒家诗学教化观念的沉淀、赋学领域“祖骚宗汉”“崇古斥律”复古心态的确立、汉赋的经典化以及士人对考赋传统的质疑,为“赋亡”说流衍与多义性内涵生成的独特文化语境,亦为其自存价值的一种体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