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荻生徂徕把孔子之"道"解读为先王治国安民之道,并由此将《论语》中的"君子"解为"在上之称",将"小人"解为"民之称"。按照这样的解读,"君子"与"小人"并非道德上的对立关系,而是政治上的相须关系;不是"以德言",而是"以位言"。同时,他又认为《论语》中的"义"与"礼"一样,为先王之所立道之名,而非德之名,"利"为营生而有所得,是财利之利;因而提出"义者,士君子之所务;利者,民之所务",并由此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尤其是,在徂徕《论语征》的影响下,清儒俞樾讲"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而言",并与焦循、刘宝楠等一起较多讲《论语》中的"君子""小人"为"以位言",甚至还用于解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的《论语》解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