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刺方法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

作者:魏庆双; 吴建丽*; 梁吉; 祁美慧; 姜凡; 刘昱秀; 王承斌; 孙忠人*
来源:针刺研究, 2020, 45(05): 373-378.
DOI:10.13702/j.1000-0607.190352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时间及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在糖尿病创伤修复中的作用差异。方法:将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傍刺组、围刺组和正常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小鼠,利用打孔器在糖尿病小鼠背部切取全层皮肤制备糖尿病皮肤创伤模型。傍刺组在创面中心和边缘各针刺1针,围刺组在创面边缘上、下、左、右各针刺1针,针尖均向伤口方向刺入,针刺后两组均给予微电流刺激,共干预11 d。皮肤创伤造模后第3、5、7、9、11天测量创面面积并监测针刺干预前后创面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模型组创面渗出、炎性反应及瘢痕均较两个针刺组严重,治疗后围刺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颜色及覆盖情况均优于傍刺组。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创面收缩率明显小于两针刺组(P<0.05);与傍刺组比较,围刺组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更短(P<0.05)。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第1~9天创面部位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经干预后两针刺组血流灌注量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围刺组在第9天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傍刺组(P<0.01),第11天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傍刺组(P<0.01);两针刺组在各时间点针刺后即刻血流灌注量均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1,P<0.05),且围刺组针刺前后的血流灌注量差值较傍刺组更大(P<0.01)。结论:傍刺法和围刺法均可明显缩短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时间,增加创面的血流灌注量,促进皮肤创伤修复,其中围刺法的疗效优于傍刺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