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小农水供给无效、投资效率低下等公共资源治理问题却日益突出。社会—生态陷阱理论旨在解释不可持续行为难以摆脱的原因,在中国农村具有理论适用性。利用社会—生态陷阱理论,分析广西灵山县Y村村民在中国农村基层水利政策三十年流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Y村村民经历了前陷阱、陷阱形成和尝试跳脱陷阱的三个阶段,最终未能成功跳脱社会—生态陷阱。认为政策是影响社会—生态陷阱跳脱的关键机会变量,提高农田水利绩效需要真正以增进农户福利为导向,继续尊重并重视村民在基层治水实践中的使用者主体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