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