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孙中山在政治上是一位激进的革命者,但他的文化观和文学观却相对保守。因此,当1940年代国民党的文化官员试图建构"三民主义文学"的时候,便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在新文化运动过去多年、其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年代,要是再来提倡旧文学,将很难获得合法性,而且也与国民党的"革命政党"身份不太合宜;但是若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那又恰恰与孙中山本人的意见相反,因而其主张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文化先锋》《文艺先锋》两个刊物上新诗与旧体诗词的不同地位,以及两个刊物或坚守新文学立场、或偏重于传统文化的不同抉择中,都可以看出三民主义文学(乃至文化)是如何在新与旧的漩涡中艰难挣扎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