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1945年间,《秋海棠》以单行本小说、戏剧、地方戏和电影等形式风靡上海乃至全国,但故事内核基本保持不变。作为一个通俗的哀情故事,《秋海棠》满足了都市大众的道德和伦理诉求,主人公及其无常的命运让沦陷时期的上海居民心有戚戚焉。由于创作者有意向五四以来的文学启蒙话语靠拢,主人公的爱国启蒙和恋爱的接续和交替,为这个故事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也与沦陷后上海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隐晦呼应。而它的电影版本,则通过新的视觉组织形式,将异族统治之下羞愤交加的心态编织进文本之中。可以说,《秋海棠》的内涵在晚清以降的新旧文化网络中得以开拓,并通过跨媒介的大众传播变得更加丰厚。
- 单位